编钟是周代礼乐重器,其方位尊贵、规划巨大、工艺杂乱,更有着世上独有的“一钟双音”高科技,可谓“我国古代乐器之王”。我国艺术研讨院《我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主任王清雷结合音乐考古效果,剖析了编钟的前史源流,叙述了它的铸造办法,展现了它的演奏技艺,解说了它在周文明中扮演的人物。
本文收拾自王清雷先生的讲座“周代礼乐准则视界下的编钟”。该讲座系由山西考古博物馆主办的“考古云讲堂”系列第二季第九场,本季首要环绕“燕姬的陪嫁品——垣曲北白鹅考古提醒的周代女人日子”展览进行,由山西省考古研讨院副院长郑媛掌管。
王清雷博士结业于我国艺术研讨院,现为我国艺术研讨院《我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主任、河南大学讲座教授、我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东亚音乐考古学会副会长、海昏侯墓音乐考古专家组组长等。研讨方向为我国音乐史、音乐考古学。独著有《西周乐悬准则的音乐考古学研讨》,主编《我国音乐文物大系II·福建卷》、《我国音乐考古80年》等书本,宣布论文数十篇,掌管“《我国古管乐器大典》撰写与管乐材料库建造”、“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乐器的音乐考古学研讨”等国家级课题。
王清雷《西周乐悬准则的音乐考古学研讨》书影讲座伊始,王清雷博士给观众播映了自己用山西陶寺北墓地M3011出土的部分编钟(3件编镈和3件编甬钟)演奏的《茉莉花》视频。一起,具体地阐明晰拍照这个视频的意图,并非是为了展现编钟的演奏,而是为了证明他的学术观念,即陶寺北M3011编钟(编甬钟和编镈)是现在仅有一例既归于同宫系统、又音区相同的组合编钟。其间“同宫”是我国传统音乐术语,指两者调高共同;“同音区”指的是镈与甬钟的音域相同,这种状况的组合编钟在全国初次发现。编钟演奏的误区
2020年在山西垣曲北白鹅墓地出土了一批周代礼乐重器,包含编钟和编磬等。其间编钟是我国礼乐文明的集中体现与物化办法。依据器型的不同,编钟能够分为三种:镈、甬钟和钮钟。其间,镈是三种之中仅有于口平齐,能够站立的钟;甬钟上方有一根很长的“甬”,于口上凹弧曲;钮钟下方的于口也是上凹弧曲,但舞部上方不是长甬,而是与镈相同,铸有钟钮。
保藏于山西考古博物馆的北白鹅墓地M1出土的编钟王清雷指出,以往对编钟的演奏认知存在着一些误区。榜首,在一些纪录片中,敲击“曾侯乙编钟”最基层大钟的演奏者面向编钟,背向观看者。第二,在一些电视剧、电影中,编钟演奏时敲击钟的钲部、篆带、枚区等,或许乐工之间交代传递钟槌运用,等等。这些高播映量的电视、电影中呈现的过错,很简略误导观众。
曾侯乙编钟中大甬钟的演奏(图片来源于网络)在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件“乐舞图鸳鸯形漆盒”,上面绘有瑞兽演奏编钟和编磬的场景。在这个彩绘图画中,瑞兽背向甬钟,面向观乐的贵族,用钟棒向右后方碰击。王清雷主任以为,开端曾侯乙的乐工演奏编钟时,应当也像瑞兽相同,背对大钟,面向曾侯乙演奏;而演奏中、上层小钟者,则在钟架后方敲击。由于在古代,背向统治者意味着变节,是一桩重罪。至于背向大甬钟碰击或许带来的演奏失误,王清雷以为也能防止。由于乐工不能直视曾侯乙,所以在演奏时能够垂头用余光查询碰击甬钟的方位;更何况在平常的操练过程中,乐工应该现已熟记碰击的方位,故此能够扫除向后碰击甬钟而带来的失误或许性。
保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部分)影视作品中敲击编钟的钲部、篆带、钟枚等方位皆不正确,应当敲击编钟的正鼓部或左、右侧鼓部。开端,学者们也没有知道到能够敲击编钟的左边鼓部,由于编钟的侧鼓音纹饰符号绝大多数状况下都在右侧鼓部。可是王清雷在研讨海昏侯墓编钟时发现,其左边鼓部也能够敲击来演奏音乐。尽管敲击编钟的其他部位(如钲部、篆带、枚等)也能够发声,可是音响效果很差,并非正确的敲击方位。演奏大钟时应当运用长大的撞钟棒,如用小锤敲击难以获得抱负的音响。此外,在演奏小钟时乐工应当双手各持一个钟槌,否则在乐曲的演奏中会形成许多困难。一起,钟槌在双手的传递过程中或许在与其他乐工交代的过程中,会形成音乐的中止,当然也没有必要这样组织。比较造价昂扬的编钟而言,钟槌的制造本钱能够忽略不计,故此没有必要给每位乐工只装备一个钟槌,甚至数位乐工共用一个钟槌。故此,应该加强影视作品的质量审阅,防止诸如此类的初级过错。王清雷博士特别阐明,在用陶寺北M3011编钟演奏《茉莉花》时运用的演奏东西并不是铁槌,而是在编钟工厂定制的木槌,为了漂亮而喷涂了黑漆,故此在视觉上或许会形成误解。其时穿戴考古队的工作服而非扮演服装,是由于这次所谓的“演奏”是出于学术研讨意图,为了证明“同宫、同音区”的学术新发现,这也是测音研讨工作的一个必要环节。若是实在的演奏,编镈和编甬钟应该别离悬挂在两个钟架之上。为了维护文物,除极为特别状况外,是不允许运用乐器文物原件进行舞台扮演的。
编钟的来源与铸造
据《吕氏春秋》记载,编钟最早诞生于黄帝时期,其时黄帝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即铸造了12件编钟,其能够演奏五声响阶。但依据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乐器是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铜铃。铜铃应当是由陶铃开展而来,后又开展为商代的镈。在陕西长安斗门镇也曾出土过龙山文明的陶钟,其舞部有长甬,后来开展成了商代的铙。现在发现最早的青铜镈出土于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乡程家村一座商代墓葬。此前,关于镈的发生时刻学术界存有争议:部分学者以为这种乐器在周初诞生,也有学者以为商代现已呈现。大洋洲商墓出土的镈宣告了后一种观念的成功。此外,湖北随州叶家山M111出土的镈钟也带有浓重的商代风格。在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M3011中也出土了几件大型青铜镈,惋惜的是其未经调音,应为冥具,与用于演奏《茉莉花》的编镈应该不是同一批铸造。
保藏于江西省博物馆的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的“牛角兽面纹立鸟青铜镈”关于甬钟的来源,现在学术界存在四种观念:甬钟由编铙开展而来;甬钟由大铙开展而来;甬钟在编铙基础上吸取了大铙的少数基因开展而来;甬钟以大铙的基由于主,又吸纳了编铙的少数基因开展而来。王清雷主任认同第四种观念。至西周晚期,甬钟现已进入老练的开展阶段,许多甬钟均有调音。山西的晋侯墓地M64中就曾出土8件甬钟,其间6件上有楚公逆铭文,刘绪先生据此以为“楚公逆钟”应当只要6件,而不是8件。至西汉时期,甬钟仍较多见,如广州南越王墓、山东章丘洛庄汉墓、江西海昏侯刘贺墓等都曾出土甬钟。
保藏于我国国家博物馆的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编铙至于钮钟,现在发现最早的是山西闻喜上郭村M210出土的编钮钟,为西周晚期器物。春秋战国时期,钮钟进入大开展的阶段。到秦代,有制造精巧的“乐府钟”。西汉时期的章丘洛庄汉墓、海昏侯刘贺墓等都有编钮钟出土。其间,海昏侯刘贺墓编钮钟的钟体外表饰有精巧的错金纹饰。在其常常敲击的部位,错金纹饰有不同程度的磨损痕迹,这有助于学者来研讨编钟的演奏等相关问题。
保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秦始皇陵寝出土的“乐府钟”“曾侯乙编钟”是不行逃避的“高峰之作”。“曾侯乙编钟”共有64件,分3层8组,分量约4.5吨。此外,在曾侯乙墓中还同出了1件楚惠王赠予曾侯乙的镈钟。“曾侯乙编钟”除了规划巨大、制造精巧之外,还能够演奏七声响阶、半音阶,能够旋宫转调,这终结了那种以为我国先秦时期没有七声响阶的过错知道。这套编钟的音域有5个八度又1个大二度,而声称“西方乐器之王”的钢琴,在18世纪的时分其音域也仅有5个八度,可见曾侯乙编钟的音乐功用之高明。
保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编钟的制造工艺十分讲究,每道工序都需求许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本钱,造价昂扬,故而被视为礼乐重器。以现代编钟的失蜡法铸造为例,能够分为翻模、做制蜡、涂料制壳、脱蜡、焙烧、浇铸、清沙、抛光、整形、校音、上色等十几道工艺。从山西侯马出土的许多陶质钟范可知,其时的编钟选用陶范法铸造,但其工艺程序与失蜡法有许多类似之处。王清雷主任于2017年曾去湖北武汉精细铸造有限公司查询现代编钟的铸造。在此期间发现,确认编钟音高最重要的过程并非终究的调音,而是开端制造的蜡模,这道工序假如呈现问题,终究制成的编钟就一定是废品。制造蜡模需求多年的阅历堆集,由于无法经过敲击蜡膜发声来判别其音高。后期调音也是十分重要的工序,现代能够凭借校音仪器作为辅佐,而古代仅有可用的东西便是人耳,所谓“以耳齐其声”。此外,编钟是否经过调音还能够用于考古类型学的断代研讨。世界音乐科技史上的奇观——“一钟双音”
“一钟双音”是指敲击编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会别离宣布不同的乐音。冯光生先生以为,“一钟双音”阅历了三个不同的开展阶段。榜首个阶段是“原生双音”阶段,如商代的编铙、大铙,其钟腔内均没有调音。尽管敲击商铙的正鼓部和侧鼓部能够宣布不同的音高,可是在实践的运用中,只运用正鼓音,而不运用侧鼓音。绝大部分商代的编铙都是每组3件,除了妇好墓中出土了5件编铙。但妇好墓编铙的编排尚有争议,有学者以为它们是同一组,即5件一组;也有学者以为是“3+2”的组合。可是无论怎么,现在所知编铙5件一组仅为特例,用常见的3件一组的编铙必定无法演奏五声响阶。编铙应该并非定音乐器,仅仅用不同的音高在战场上标明不同的指挥信号。在这种状况下,其音高也不需求精确调音。第二阶段是“铸生双音”阶段,如西周前期的编钟。其时的乐工现已意识到合瓦形的钟体能够发生“一钟双音”。为了演奏礼乐的需求,乐工人为地运用合瓦形的钟体,铸造出“一钟双音”功用比较好的编钟,但这一阶段的编钟钟腔内壁依然没有调音。例如湖北随州叶家山M111出土的甬钟音高很准,就归于这一阶段的产品。这套编钟大致在西周前期昭王时铸成,其间2件的侧鼓部有纹饰符号,这是现在发现最早有侧鼓音纹饰符号的编钟。第三阶段是“铸调双音”阶段。西周中晚期的“兴钟”“应侯钟”等归于这一阶段的产品。此刻的编钟经过“挖隧”,会在钟腔内壁留下“调音槽”。有些编钟上没有发现“调音槽”,或许是冥具。春秋前期之后,新的调音办法呈现,在编钟的四个侧鼓部添加了“音梁”,调音时不必在钟壁上“挖隧”,而是锉磨音梁。
“一钟双音”现象在古代文献中并没有清晰记载,只要一些或许相关的只言片语,该现象开端由我国艺术研讨院音乐研讨所已故所长黄翔鹏先生发现。1977年,黄翔鹏先生随吕骥等几位先生赴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查询。在此期间,发现许多编钟的正、侧鼓部均能够宣布有规则的双音,音程联系基本是大三度或小三度。此外,编钟的侧鼓部大多有凤鸟纹饰,所以斗胆提出了“一钟双音”的学术观念。其时许多学者以为,尽管编钟能宣布两个音,但不能证明其时的人就运用了这两个音,“一钟双音”的观念过分急进。1977年9月,黄翔鹏先生的《新石器和青铜时代的已知音响材料和我国音阶开展史问题》一文完结并交给《音乐论丛》,1978年正式宣布。同年6月,“曾侯乙编钟”出土,其正鼓部与侧鼓部上皆有标音铭文,如“少羽”、“宫反”等,证明了“一钟双音”的实在存在。黄先生总算打赢了这场“学术官司”。王清雷先生以为,在自己的学术观念有充沛依据时,要勇于坚持,一起也要仔细听取、剖析对立定见。在“一钟双音”未被发现时,关于编钟的测音和演奏尚存在问题:1957年信阳长台关楚墓曾出土一套编钟,音乐研讨所的学者们对该钟测音时,只测了正鼓音,杨荫浏先生还在《音乐研讨》发文论述该编钟的乐律。由于该编钟音准较好,学者们决议用其敲奏乐曲《东方红》。在敲奏时,却发现这套编钟的正鼓音中没有“si”音,终究在一件钟的枚上找到了这个音。不过这带来了新的问题,编钟正鼓部的音高声响丰满、音高清晰,可是钟枚上宣布的音高声响弱小。故此,有些听过这首曲子的人质疑,这个“si”音不在信阳楚墓的编钟音列之中,是不是用其他乐器演奏出来的?由此质疑这首乐曲“造假”。但实践上,这刚好阐明其时的学者还没有意识到“一钟双音”现象的客观存在。后来这首乐曲名声大噪,并随我国榜首颗人造卫星被送上太空播映。
黄翔鹏先生(左二)在“我国古代科学文明世界交流·曾侯乙编钟专题”活动中讲话周代乐悬准则中的编钟编钟的铸造工艺十分杂乱,需求消耗许多财力,造价昂扬,需求运用许多“吉金”,方位尊贵,是我国古代等级、权利以及宗庙的标志。礼器是其榜首特色,而乐器的功用则在其次,这应该是西周编钟“五声缺商”的原因。关于周代的乐悬准则,《周礼·春官》记载:“正乐悬之位,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意思是说,皇帝四面摆放乐悬,诸侯三面摆放,卿大夫双面,而士只要一面。在现代考古墓葬开掘时,出土成套编钟、编磬是贵族等级的标志,这不能用其他丝竹等乐器代替。王清雷主任以为,在陕西澄城刘家洼M2中发现了迄今最早的“轩悬”:该墓椁室西壁、南壁各出土有一套编钟,南壁还出土有一套编磬。依据曾侯乙墓乐悬的摆放和考古学的解读,刘家洼M2的乐悬实践摆放应该是:西侧、南侧各放置一套编钟,东侧放置一套编磬,由此构成三面的“轩悬”。乐悬准则不仅仅摆放的问题,还触及演奏曲目。从文献能够得知,其时不同等级的贵族在不同场合演奏的曲目也是不同的。音乐考古除了研讨乐器类文物的器型、纹饰等之外,还需求倾听乐器文物的原始音响,收集宝贵的乐器测音数据。2019年3月中旬,王清雷主任曾给刘家洼遗址M1的编钟、编磬测音,并用其试奏乐曲《北京的金山上》,以测验其实践的乐器功用。试奏标明,其音准之好令人感到不行思议。特别感到不行思议的是,其时芮国国君现已在运用契合现代通行的音高规范的乐器。除此之外,陶寺北墓地中出土的编钟、编磬也有类似的状况,并且来自卫国的编甬钟与来自晋国的编镈其音高也共同。由此可见,其时在相当大的地域范围内现已形成了一套一致的音高规范和系统。
王清雷在陕西澄城刘家洼遗址研讨编磬在对编钟、编磬文物原件进行试奏时能够发现,“钟磬合鸣”的背面隐藏着音乐声学的奥妙。王清雷主任开端只想演奏编磬,可是发现其声响短暂,奏出的乐曲旋律严峻缺少连贯性,特别是长时值的音符,后来在刘家洼考古队仓库找到了同墓出土的一套编钟与之独奏才处理了这个问题。钟的延音很长,恰恰能够补偿由于磬声短暂而形成的“试奏为难”。磬的音色亮堂洪亮,像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但却散落一地;而钟的声响动听漫长,钟声就像一条精巧的长线把散落一地、珍珠般的磬声串了起来,由此构成一件完美的艺术珍品。本来,编钟、编磬这两钟乐器在音乐声学方面正好是互补的联系,“金石之乐”“钟磬合鸣”的背面本来隐藏着音乐声学的奥妙。新世纪的编钟
1999年,为迎候新世纪的到来,曾铸造一套“中华和钟”,共108件,是我国现在规划最大的一套编钟,被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这套钟分3层,最底层的镈用于演奏低声,中层为甬钟,上层则是钮钟。“中华和钟”上的纹饰均有特别意义,这阐明从古至今,礼乐重器上的纹饰都与其时的重大问题休戚相关。
编钟这一陈旧而奥秘的乐器,是我国十分重要的音乐文明遗产。由于其高科技、高文明以及高艺术的归纳特色,越来越遭到国内甚至世界的注视。王清雷以为,在“重建礼乐文明”时,编钟、编磬是必不行少的一种礼乐文明符号。在21世纪的音乐舞台上,编钟也将成为传达中华文明、宏扬礼乐文明的荣耀使者,散宣布灿烂耀眼的光辉。
现藏于北京劳动人民文明宫太庙艺术馆的“中华和钟”精彩的讲座之后,王清雷先生回答了观众提出的如下问题:Q:在西周中后期呈现了铸生双音,晋侯稣钟上现已呈现了调音槽,请问这个结构在东周之后的编钟上又是怎么演化的?此外,来自黄河流域的“晋侯稣钟”和来自长江流域的“楚公逆钟”上的双音钟标识是否都固定为“小鸟”图画?
A:“一钟双音”的开展史能够分三大阶段——原生双音、铸生双音和铸调双音。尽管铸生双音今后,都在一个大的阶段范围内,可是这个大的阶段内部有不同:西周中期晚段到西周晚期运用“挖遂”法,即开调音槽进行调音;春秋前期开端,则在编钟四个侧鼓部上的音梁处调音。就调音办法而言,战国晚期之前都是用锉磨的办法调音,而在此之后呈现了刻凿的调音办法,比方山东章丘洛庄汉墓中的青铜编钟就运用此法。此外,音梁的形状也发生改动,由之前陡峭拱起、较为圆润的板块形音梁变成了楔形音梁。每个时期的编钟都有不同的调音特色,能够用于编钟的断代。同期北方黄河流域和南边长江流域的编钟都用锉磨法调音,可是侧鼓音的纹饰符号或许有不同,如16件“晋侯稣钟”侧鼓部的“小鸟”纹饰便是不同的,其间有些较为简略,而有些很精巧。据我的研讨,这些钟是两个时代的产品,其间4件的时代属西周中期晚段,余下12件的时代则是西周晚期的厉王时期。
Q:请问礼乐准则中除了编钟、编磬是否还有其他乐器?这是一种特定的音乐办法吗?演奏其他音乐的乐器又是何时呈现的?
A:这个问题比较广泛。从文献记载来看,编钟、编磬才是身份方位的标志。我以为乐队中并非都是礼器,其时还有琴、瑟、笙、排箫等与身份无关的一般乐器,它们是乐队中的一部分,就像宴席中的“小菜”,并不能算作“几盘几碗”的主菜之中。从考古的视点而言,不同乐器发生的时刻不同。比方骨笛在距今9000-7800年的贾湖遗址中就已呈现;河姆渡遗址中现已呈现了单孔的埙;大汶口遗址中发现了陶鼓;最早的铜铃在陶寺遗址中出土;最早的骨排箫则在周初的鹿邑长子口墓中被发现;琴、瑟则在春秋时期的遗址中呈现,等等。具体内容能够参看《我国音乐文物大系》丛书。
Q:请问“一钟双音”是否有固定的音高?
A:尽管就音高而言,未必有定制,但就音程联系而言,老练时期编钟的正鼓音和侧鼓音音程一般为大三度或小三度,这与音列有关。以七声响阶为例,假如榜首件钟的正鼓音为“do”,则侧鼓音为“mi”;第二件钟正鼓音为“re”,侧鼓音为“fa”;第三件钟为“mi”和“so”;第四件则不必“fa”、“la”而是“so”、“si”,这或许是出于节约铜料的意图;第五件则一般组织为“la”、“do”。正鼓音和侧鼓音中会有重复音,我以为,一方面可供在调音不按时能够备用,另一方面则便利转调之用,一套钟应该不只用于演奏一种调式。此外,音程联系还有纯四度、纯五度的状况。比方,咱们在对陕西澄城刘家洼遗址出土的甬钟测音时发现,前两件钟只用正鼓音,由于在这组没有被盗的甬钟中只要它们侧鼓部没有凤鸟纹,这也印证了李纯一先生在《我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一书中提出的“前两件钟不必侧鼓音”的观念。更重要的是,这套编钟的正鼓音和侧鼓音的音程联系不同,从第三件开端都是大三度和小三度,但前两件不是此种音程。从音乐的视点讲,纯四度与纯五度都是协和音程。在敲击正鼓部时,会听到一些侧鼓音的声响,假如音程联系不和协就会相互影响。运用协和音程,阐明其时的钟师现已充沛考虑到正鼓音和侧鼓音之间的联系问题。
Q:请问钟上的纹饰和乳突是否对钟的发音有影响?
A:这些“乳突”的专业术语称作“枚”,音乐声学界现已经过试验发现了其效果。这些枚起到缩短编钟延音的阻尼效果。编钟的延音较长,在演奏中会有混响严峻的问题。所以在铸造钟时,设置螺旋枚、二节圆柱形枚等各类长短、大小不一的枚,以改进其延音的问题。有些钮钟由于体型小,延音短,所以不设置枚。所以关于枚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需求具体状况具体剖析。
Q:编钟的铸造技能如此高明,还有特定的音准,其铸造是否遵从了特规律制?
A:钟律是一个庞大的问题,许多学者进行过这方面的研讨,比方王洪军教授的博士论文便是《钟律研讨》。因时刻有限,我简略谈谈个人的知道。首要,纯律、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律等律学概念,并非一般的音乐范畴,而与数学相关。不知道“十二平均律”是什么并不影响一般人学习乐器。在学习“视唱练耳”这些音乐专业课之前,也不会先解说律制,由于这并非音乐实践的范畴。钟师在调音时应该也不会考虑律制。即便现代人在给乐器调音时也不会有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是不会想律制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没有相应仪器。由于律制有音程规范,比方十二平均律中每个半音是100音分,但给乐器调音仅仅在一个相对精确的范围内进行,所以古代给编钟调音是“以耳齐其声”,挑选练耳好的乐工靠耳力调音。古代编钟不或许有精准的音高,由于人耳的辨音才能是有限的,即所谓由人耳的最小可辨音差决议的。几个音分的差异是存在的,但无法听出。
Q:请问能否引荐有关乐律的书本?在演奏钟、磬等乐器组合时,琴、瑟等乐器怎么体现?
A:律学方面的常识能够参阅缪天瑞先生的《律学》一书,书中对世界各地的律制都有剖析。仅在我国境内,昆曲等民族音乐的律制都不相同,十二平均律并没有“统一天下”。律制一般用于学术剖析,而非音乐实践。有关琴、瑟扮演的音乐实践很少,但学界有相关论文能够参阅。琴、瑟与编钟是否能够独奏值得商讨,由于古琴的音量很小,古代没有扩音设备,只能用于近距离赏识。琴被称为“文人乐器”,应该也与其运用场合相关。
(本文来自汹涌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汹涌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