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时节,在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五常市,这样的画面很常见。这些稻穗在被收割、脱壳后,会成为晶莹剔透的大米,包装成袋,运往全国各地。
“我国大米看东北,东北大米看五常。”五常大米是我国最好的大米之一,在《舌尖上的我国》出过镜。数据显现,2022年,五常当地大米年产值为192万吨。
不过,在本年,五常的大米工业遇到了十分情况——8月初,五常市遭受强降雨,超越100万亩稻田不同程度被淹。这个数字占到了五常市水稻栽培总面积的约四成。“至少要三年才干恢复元气。”部分稻农描述这次灾祸的结果。
可是,受灾并不等于“彻底绝产”。暴雨退去后,关于五常大米“绝产”的风闻开端甚嚣尘上,就连央媒也发声驳斥流言。
关于五常稻农来说,他们遭受了多重冲击。作为米业现象级存在的五常,本来就受困于真假大米风云。现在,当一同面临无情的水灾和“绝产”传言时,天天在土里刨食的农人们,陷入了史无前例的焦虑和惊惧。
一、被绝产传言困扰的村庄
“五常大米不是绝产了吗?还有水稻?”
这条微信谈论像一枚穿膛钢钉,扎得潘继萍心痛。她是五常市龙凤山镇乐土村的重灾户,暴雨之后,她家的20垧水稻仅9垧幸存。8月6日那天,为了让亲戚朋友定心,她强打精力,在朋友圈发了一条22秒的“幸存”水稻视频。“这边没淹着,都出穗了,得回多种点地,挺好挺好。”在视频中,她故作轻松地说。
可在一众点赞与安慰之中,有关“绝产”的谈论就像个不讨喜的“显眼包”,让潘继萍难以抑制愤慨。她在谈论框重复敲了几行字,想骂上几句,但最终只平静地回复,“没绝产啊,有幸存的”。
类似的阅历,宋小花也遭受过好几回。她从未想过,自己活了42年,竟第一次被陌生人骂哭了。与潘继萍相同,她也是五常稻农,住在五常市营城子乡三哈村。她家种了20多垧水稻,其间8垧受灾。暴雨来袭时,由于家里地形高,房子多,她喊乡民来家中流亡。二十多个人带着家当,在她家吃住了5天。许多白叟种的地受灾了,他们哭得眼睛红肿,她却找不到一句安慰的话。
暴雨往后,宋小花在快手开了直播。至少有两次,她在封闭直播后溃散大哭。“许多人在公屏说五常大米绝产了,说我在这蹭流量,谁想要这样的热度啊!”她备受折磨。
东北的水稻是单季稻,一年只熟一次,五常大米也是如此。在这片肥美的黑土地上,对水稻的收成来说十分要害的一个时期,便是从7月下旬一向继续到8月上旬的抽穗扬花期。不巧的是,此次洪水刚好呈现在抽穗扬花期。在间隔秋收只要一个多月的时分,稻农们眼睁睁看着绿莹莹的稻穗变成了灰黑色,一些稻穗倒伏在地里,静静死去。有白叟一遍遍在田埂边徜徉,佝偻的身躯中透着无助与失望。